2021上半年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模拟卷(一)参考答案
1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常见的心理辅导方法。代币奖励法中的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筹码、小红
星、盖章的卡片、特制的塑料币等都可作为代币。当学生做出所期待的良好行为后,教师发给数量相当的代币作为强化物。学生用代币可以兑换有实际价值的奖励物或活动。代币奖励的优点是能够使奖励的数量与学生良好行为的数量、质量相适应,代币不会像原始强化物那样产生“饱足”现象而使强化失效。题干中,班主任牛老师通过积累卡片上的盖章换去实物对同学们进行奖励,运用了代币奖励法。选项B,行为塑造法是指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选项C,示范法是指观察、模仿教师呈现的范例(榜样),是学生社会行为学习的重要方式。选项D,自我控制法是指当事人自己运用学习原理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监督、自我强化、自我惩罚,以改善自身行为。因此答案选A。
1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中学生的注意目的性逐渐增强并趋于成熟。有意注意
在学习、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无意注意进一步得到深化并达到成人水平,注意品质不断改善。中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包括:①注意稳定性提高,但发展速度相对较慢;②注意广度接近成人;③注意分配能力还不够成熟;④注意转移能力缓慢增长。因此,中学生的注意稳定性提高,但
发展速度相对较慢而非较快。选项ACD,均是对中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的准确表述,为干扰项。因此答案选B。
1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维果斯基关于教育与发展关系的相关理论。维果斯基提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这是他对教学与发展关系问题的最主要的理论。需要层次论是由马斯洛提出,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两种类型:“匮乏性需要”和“成长性需要”。所谓“匮乏性需要”,也叫缺失性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是指人在满足这些需要的时候,完全依赖于外界。所谓“成长性需要”,包括自我实现的需要,审美需要和求知需要。因此,需要层次论是马斯洛提出的而不是维果斯基的理论。选项A,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种儿童在指导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选项B,维果斯基认为学习与发展直接源于社会互动。人类的知识经验是几千年来逐渐积累起来的,个体的知识是在社会交往中逐渐内化的,而不需要其重新去创造。儿童最初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交流来掌握文化上被认为重要的东西,在社会互动中,儿童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参与者,通过与具有更多知识的人进行有意义的活动、交换观点,发展就发生了。选项C,支架式教学是指在学生解决超过他们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时,教师给予的支持和指导。给予教学支架是为了使学生最终能够独立完成任务,帮助他们顺利通过最近发展区。这是一种教学模式,它要求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帮助,使他们能够完成不能独立完成的任务。因此答案选D。
17.【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动机冲突的类型。双趋冲突是指同时并存两种能满足需要的目标,他们具有同
等的吸引力,但只能选择其中之一时所产生的动机冲突。题干中,李果想考公务员又想考教师,二者在同一天,只能择其一,属于双趋式冲突。选项B,双避冲突是指同时遇到两个力图回避的威胁性目标,但只能避其一所产生的冲突。选项C,趋避冲突是指同一目标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人既希望接近,同时又不得不回避,从而引起的冲突。选项D,多重趋避冲突是指
即对含有吸引与排斥两种力量的多种目标予以选择时所发生的冲突。因此答案选A。
18.【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品德的心理结构。一般来说,品德主要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种心理成分构成的。其中,道德行为是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推动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一定道德意义的实际行为。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看一个学生的品德,主要不是看他认识到什么,而是看他是否言行一致。题干中,小花经过心理斗争后仍然选择符合社会道德意识的行为去扶起老人并送其回家,这是小花道德行为的体现。说明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选项A,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它主要是指一个人面对矛盾冲突的情境能自觉地意识到是非善恶,进而能就行动作出缜密的抉择。选项B,道德情感就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出现的一种内心体验。一般地说,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或是他人、个人的行为,凡是符合自己的认识或自己所维护的道德观念时,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否则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选项C,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通常表现为一个人的信
心、决心和恒心。因此答案选D。
19.【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皮亚杰对于儿童道德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道德情感与道德判断两个方面。皮亚杰将儿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自我中心阶段、权威阶段、可逆性阶段、公正阶段。其中,权威阶段又称他律道德阶段,该时期的儿童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而且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因此,服从外部规则是处在权威阶段的儿童的特点之一。选项A,自我中心阶段即无道德规则阶段,规则对儿童没有约束力。这时期儿童还不能把自己同外在环境区别开来,而把外在环境看作是他自身的延伸。规则对他来说不具有约束力。皮亚杰认为儿童在5岁以前还是“无律期”,顾不得人我关系,而是以“自我中心”来考虑问题。选项C,可逆性阶段是自律道德的开始阶段,开始按照内在标准进行道德判断,认为道德是可以修改的,即不单纯服从权威,也不机械地遵守规则,要求平等。选项D,公正阶段的儿童倾向于主持公道、平等,体验到公正、平等应该符合每个人的特殊情况。他们开始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公正的奖惩不能是千篇
一律的,应根据各个人的具体情况进行。因此答案选B。
2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中学生最常见的焦虑反应是考试焦虑。其表现是随着考试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出现慌乱,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考试后又持久地不能松弛下来。题干中,安迪每次考试时都十分紧张,不能发挥正常的水平,属于焦虑症的表现。选项A,抑郁症是以持久性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通常抑郁症的表现主要有:一是情绪消极、悲伤、颓废、淡漠,失去满足感和生活的乐趣;二是消极的认识倾向,低自尊、无能感,从消极方面看事物,喜欢责备自己,对未来不抱多大希望;三是动机缺失、被动、缺少热情;四是躯体上疲劳、失眠、食欲不振等。选项B,恐怖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惧怕。恐怖症可分为单纯恐怖症(对一件具体的东西、动作或情景的恐惧)、广场恐怖症(害怕大片的水域、空荡荡的街道)和社交恐怖症。选项D,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强迫行为指当事人
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他就会感到极端焦虑。因此答案选C。
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来源标注为“高顿教育”的文章,版权均属高顿教育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热门推荐